尽管如此,恒指仍具有一定的估值优势。随着A股市场的强势表现,一部分资金开始流入港股,带来一定的支撑。港股的估值水平相较于成熟市场而言,更具吸引力,尤其是在全球低利率环境下,投资者趋向于寻找新的增长点。未来,随着中国经济的逐步转型升级、科技创新的不断推动,恒指可能迎来新的反弹点。

尽管如此,恒指仍具有一定的估值优势。随着A股市场的强势表现,一部分资金开始流入港股,带来一定的支撑。港股的估值水平相较于成熟市场而言,更具吸引力,尤其是在全球低利率环境下,投资者趋向于寻找新的增长点。未来,随着中国经济的逐步转型升级、科技创新的不断推动,恒指可能迎来新的反弹点。

Azu 2025-09-15 黄金 25 次浏览 0个评论

估值洼地效应显现——全球资本为何重估港股价值?

在全球资本市场剧烈波动的2023年,恒生指数以动态市盈率不足9倍、市净率徘徊在1倍附近的估值水平,成为国际投资者眼中的价值洼地。相较于标普500指数超20倍的市盈率、日经225指数15倍的估值中枢,港股市场展现出罕见的性价比优势。这种估值差异的形成,既源于过去三年地缘政治因素导致的流动性折价,也得益于香港市场特有的"离岸金融中心"属性——当全球资本重新审视中国资产时,港股往往成为最先感知温度变化的"风向标"。

近期A股市场的强势表现,正在形成显著的"溢出效应"。数据显示,2023年第三季度通过港股通南下的资金规模突破800亿港元,创下近两年新高。这种资金流动的背后,是机构投资者对"AH股溢价指数"持续高位的敏锐捕捉——当前A股相对H股的平均溢价率仍维持在35%以上,这意味着同一家上市公司,港股价格较A股普遍存在三成以上的折价空间。

以金融板块为例,工商银行H股股价长期较A股折价20%,中国平安H股更是存在近40%的估值差,这种结构性机会正吸引着逐利资本的跨市场套利。

低利率环境的持续深化,进一步放大了港股的配置价值。在美联储加息周期接近尾声的预期下,全球超过18万亿美元债券处于负收益状态,迫使机构投资者不得不提高权益资产配置比例。而港股市场兼具高股息率与成长性的双重特征:恒生指数当前股息率维持在3.8%左右,显著高于标普500指数的1.6%;新经济板块中互联网龙头企业的动态PE已回落至历史均值下方,腾讯控股、美团等科技巨头的研发投入强度却创出新高,这种"低估值+高成长"的组合在全球资本市场堪称稀缺资源。

转型升级注入动能——科技创新如何重塑恒指生态?

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正在为恒指成分股注入新的基因。2023年恒生指数季度检讨中,理想汽车、华润啤酒等新经济标的被纳入成分股,而传统金融地产板块权重持续下调至40%以下。这种结构性调整的背后,是港股市场从"旧经济大本营"向"新经济枢纽"的深刻转变。

统计显示,信息技术板块在恒指中的权重已从2018年的11%攀升至24%,医疗保健板块市值占比更是实现三年翻番。

科技创新正在重构港股的价值创造逻辑。在"硬科技"投资浪潮下,港股市场涌现出商汤科技、中芯国际等人工智能与半导体龙头企业;生物科技板块聚集了百济神州、信达生物等30余家创新药企,形成全球第二大生物科技融资中心。这些企业的共同特点是研发投入强度超过15%,专利储备量年均增长35%,其创新势能正在转化为实实在在的业绩增长——2023年上半年,恒生科技指数成分股的营收增速中位数达到28%,显著跑赢传统蓝筹板块。

政策红利的持续释放为港股搭建起长期价值支撑。粤港澳大湾区跨境理财通的扩容、香港交易所特专科技公司上市规则的修订、人民币港股通交易机制的优化,这一系列制度创新正在打通资金双向流动的"任督二脉"。特别是"中概股回归"浪潮的深化,使得港股市场聚集了阿里巴巴、京东、网易等62家二次上市企业,这些企业合计市值超过12万亿港元,构筑起中国新经济企业的"价值共同体"。

站在全球资产配置的视角,港股市场正迎来"三重共振"的历史机遇:估值修复的均值回归、产业升级的结构红利、制度创新的政策催化。对于价值投资者而言,当前恒指11,000点附近的震荡区间,或许正是布局中国新经济核心资产的战略窗口期。随着美联储货币政策转向预期增强,以及内地经济复苏势能的积累,港股市场有望在2024年迎来盈利预期与估值水平的"戴维斯双击"。

转载请注明来自原油直播室,本文标题:《尽管如此,恒指仍具有一定的估值优势。随着A股市场的强势表现,一部分资金开始流入港股,带来一定的支撑。港股的估值水平相较于成熟市场而言,更具吸引力,尤其是在全球低利率环境下,投资者趋向于寻找新的增长点。未来,随着中国经济的逐步转型升级、科技创新的不断推动,恒指可能迎来新的反弹点。》

每一天,每一秒,你所做的决定都会改变你的人生!